1、(译文)孔子说:尧作为一个君主,真伟大啊!真高不可攀啊!只有天最高最大,只有尧能学习天。他的恩泽真是无处不到啊,老百姓真不知道怎么称赞他才好!他的功绩实在太崇高了,他的礼仪制度也真光辉夺目!(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人而不仁)。
2、《泰伯》第四章:曾子有疾,孟敬子问之。曾子言曰: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。笾豆之事,则有司存。”
3、注释:有:同“又”立:站的住不惑:掌握了知识,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。
4、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(《里仁》)
5、(翻译)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: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?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?”(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人而不仁)。
6、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(《泰伯》)(翻译)曾子说:“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,意志坚定,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(或责任),路途又很遥远。把实现‘仁’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,不也很重大吗?直到死才停止,这不也是很遥远吗?”
7、(2)学:孔子在这里所讲的“学”,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、乐、诗、书等传统文化典籍。
8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《为政》
9、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(《雍也》)
10、(2)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
11、在国家政治上,如果没有礼制约束,就会发生职责不清、政出多门、执行不力、推诿扯皮等种种现象,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,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。而且,上级的越礼行为,很容易被下级模仿,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,乃至崩溃。
12、《论语·八佾篇》: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13、唯有放下,才能不放弃。学国学课程,想干啥干啥,该干啥干啥,建议都支上本儿,上网偷菜、工作、聊天、炒股,就像在家听老妈叨叨一样。老妈叨叨的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儿,咱叨叨的是几千年的事儿,而已。其实想想,咱岁数越大,越像自己的爸妈,为啥呢?他们当初的叨叨,其实都灌到咱耳朵里了,只是咱不觉得、没注意而已。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: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14、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。”
15、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①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 (《论语·八佾篇》第三则)
16、大意:本章讲学习方法,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,强调学思相结合。
17、孔子说:君子所行的三件事,我一件也没能做到:仁德的人不忧虑,智慧的人不迷惑,勇敢的人不惧怕。
18、(译文)孔子说: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,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,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。
19、子曰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 (《论语·里仁》第四则)
20、(翻译)孔子说:“学习并时常温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君子作风吗?”
21、《论语》内容广博,涉及到政治、教育、礼仪、经济、文学、天道观、认识论等等,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,这个体系的核心是“仁”,实施“仁”的手段和途径是“礼”。何谓仁?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”(《颜渊》)也就是说,只要克制自己,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。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,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。可见“仁”不是先天就有的,而是后天“修身”、“克己”的结果。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,这便是“刚、毅、木、讷”(《子路》),即刚强、果断、质朴、谦虚。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,这便是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(《阳货》),即恭谨、宽厚、信实、勤敏、慈惠。他说,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,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,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,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,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。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,就可算是仁了。在孔子看来,仁德是做人的根本,是处于第一位的。孔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(《学而》)又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(《八佾》)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、学礼乐才有意义。孔子还认为,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,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。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(《里仁》)“齐景公有马千驷,死之日,民无德而称焉。伯夷、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”(《季氏》)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。
22、孔子在河边感叹道: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,日夜不停。”
23、字词解释:有:通:“又”,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,立:独立做事情,惑:迷惑、疑惑,逾:越过、超过,矩:规范、规范
24、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(《雍也》)
25、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,三十岁能有所成就,四十岁(遇事)能不迷惑,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,六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,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,不越过法度。”
26、(翻译)子夏说:博览群书广泛学习,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,恳切的提问,多考虑当前的事,仁德就在其中了。白居易《寒闺怨》唐诗原文及鉴赏寒闺怨
27、《泰伯》第十六章:子曰:“狂而不直,侗而不愿,悾悾而不信,吾不知之矣。”
28、译文:孔子说:“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,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。”
29、在儒家传统道德中,智、仁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。《礼记·中庸》说:“知、仁、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”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、自信、理性、平和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30、故:形容词作名词,旧知识;新:形容词作名词,新的知识
31、《论语》一书,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,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《五经》的传或记,汉文帝时列于学官,东汉时被尊为经,从此,《论语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,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,甚至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赞誉。《论语》在中华民族的道德、文化、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司马迁有言:“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……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没则已焉。孔子布衣,传十馀世,学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,可谓至圣矣!”
32、(译文)孔子说:对于禹,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;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;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,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,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,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。对于禹,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。
33、《泰伯》第六章: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,临大节而不可夺也:君子人与?君子人也。”
34、(翻译)孔子说:“三个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。”
35、大意:本章讲学习态度:向一切人学习。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,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,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。
36、(6)曾子说:“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且意志坚强,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。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,不是很沉重吗?直到死才停止追求,不是很遥远吗?”
37、(2)三省(xǐng):多次反省。注:三省有几种解释:一是多次检查;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。其实,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,表示动作频率多,不必认定为三次。三:泛指多次。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。
38、(翻译)孔子说:“君子懂得大义,小人只懂得小利。”(解读)
39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《述而》
40、注释:饭疏食,饭,这里是“吃”的意思,作动词。疏食即粗粮。
41、(翻译)孔子说:三个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。
42、(解析)出自孔子的《论语·子罕》。赏析:在儒家传统道德中,智、仁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。《礼记·中庸》说:“知、仁、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”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,成为真正的君子。这里孔子说的"知者不惑"的"知",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"智",而不是聪明。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,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。仁者,是做到了仁,已经仁在心中的人,当他心怀天下,爱人济众,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,不会因受环境动摇。
43、子贡问道:“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它的呢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大概就是恕吧!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”
44、人不知而不愠( )( )
45、曾子说:“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?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?”
46、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‘恕‘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47、子曰:禹,吾无间然矣。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,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。禹,吾无间然矣!
48、“克己复礼”中的“克己”并不是克制、约束的意思。“克”的意思在此为能、能够的意思。孔子教学生因材施教,颜渊是孔子学生里面最没有欲望的。(子曰:“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在回也!”)对于一个最没有欲望的学生你跟他说你要克制欲望这不是搞错了吗?如果前面“克己”讲成克制自己的欲望,后面“由己”讲成要由自己来做。这不是矛盾吗?难道是将一个自己分两半,一个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,一个是好的自己要由己?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认真看待颜渊请教是仁这件事,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学问的精华,就是把人生从被动变为主动。
49、字词解释:贤:贤德、高尚,箪:盛饭用的圆形竹器,堪:能忍受,乐:乐趣
50、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。譬如平地,虽覆一簣,进,吾进也。”
51、(4)信:旧注曰:信者,诚也。以诚实之谓信。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,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。意思是:真诚、诚实
52、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(《为政》)
53、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《子罕》
54、在人的一生中,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,而是能否战胜自己。战胜自己,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,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,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,而要做到这一点,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。自省的方法很多,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,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。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,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,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。
55、译文:子夏说:“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,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,仁德就在其中了。”
56、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,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,此路不通,就改走他途。要知道,条条大路通罗马。同样的事情,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。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,但是当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,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“死胡同”,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、更有前途的路走。而且,当你在那条“死胡同”上摔得遍体鳞伤、跌得头破血流,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,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。此路不通就换条路,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着你呢!就像孔子,从政之路堵死以后,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,通过栽培弟子,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。
57、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58、(6)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”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"(《论语·泰伯》)
59、子曰: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《述而》
60、(5)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
61、 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(《论语·泰伯章》)
62、《论语》是( )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。它以( )体为主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。
63、翻译:孔子说:“吃粗粮,喝冷水,弯着胳膊枕着它睡,乐趣也在这当中。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,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。”
64、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《学而》
65、★阅读国学经典,是一种以一当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;
66、子贡问(他的老师孔子)说:“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?”孔子(就回答)说:“那就应该是“宽恕”了吧!自己不想要的,也不要强加给别人。”
67、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
68、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日:“其‘恕’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69、 (翻译)孔子在河边感叹道:“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,日夜不停。”
70、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《里仁》)
71、(评析)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。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,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,才是问题的实质。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,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,则应加以仔细辨别。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,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,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。
72、(5)传不习:传(动词用做名词),旧注曰:“受之于师谓之传。老师传授给自己的。习,与“学而时习之”的“习”字一样,指温习、实习、演习等。
73、译文:孔子说:“对于学习,知道怎么学习的人,不如爱好学习的人;爱好学习的人,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。”
74、在《论语》书中,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“利”的问题,但基本上主张“先义后利”、“重义轻利”,可以说孔子很少谈“利”。此外,本章说孔子赞同“命”和“仁”,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。孔子讲“命”,常将“命”与“天”相连,即“天命”,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孔子还讲“仁”,这是其思想的核心。
75、字词解释: 焉:于此,在其中,择:选择,善者:好的方面,优点,从:跟从、学习。
76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《为政》
77、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(《雍也》)
78、(译文)(1)孔子说:“做人却不仁,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?做人却不仁,怎样来对待音乐呢?”(2)孔子说:“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,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。”(3)孔子说:“君子知晓的是道义,小人知晓的是利益。”(4)孔子说:“见到有贤德、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,希望和他看齐;看见没有德行、才华的人,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。”(5)孔子说:“为人过于质朴,文采不足,则显得粗野鄙陋,文采过多超过质朴,犹如史官显得浮华。文与质合理配合,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.”
79、日,古义:每天;今义:一日。古义:泛指多数,今义:数词,三
80、大意: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、矢志不渝。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。
81、孔子说:“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,才能爱人和恨人。”
82、(翻译)子夏说:“博览群书广泛学习,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,恳切的提问,多考虑当前的事,仁德就在其中了。”